14
A+ 大■钟寿军
今年是《林海日报》创刊70周年,每每翻开剪贴本,看到自己发表在《林海日报》数百篇的作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回望《林海日报》伴随自己走过的岁月,内心充满万千感慨。
不能忘怀,第一次邂逅《林海日报》时的怦然心动。那是1989年盛夏,我刚刚走出中专校门,回到家乡乌尔旗汉林业局工作的第一天,收发员把几张报纸放到我桌上,“林海日报”几个大字赫然跃入眼帘。热爱写作的我,立即被上面的文字所吸引,看着林区人自己的报纸,闻着浓浓的墨香,我感到亲切又激动。从那以后,《林海日报》成了我每日必读的读物。我常想,什么时候自己的文章也能变成铅字出现在《林海日报》上呢?
2001年,这个梦想终成现实。由于工作的调动,我从林场搬到了小镇。每逢周末,我都要骑着自行车去林场看父母。从春到秋,沿途都会看到一群群野鸭在草地上的水塘中嬉戏、飞翔。入秋,很多鸟儿飞到了南方,野鸭却留了下来。在深秋,我看到荒凉的水塘里依然还有野鸭的身影,它们在风雨中蜷缩着身子一动也不动。野鸭对家乡的眷恋让我感动,林区加强生态保护建设让野生动物重返家园更是让我欣慰。当天晚上,我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散文《又见野鸭》。第二天,我冒昧地将这篇手写稿投到《林海日报》,文章很快见报,手捧着印成铅字的文章,我几乎流下热泪。
也是因为这篇文章,林业局党委宣传部将我吸收到通讯员队伍。2001年冬,我被派到林海日报社学习。走进新闻部,我看到每一个编辑的桌上都堆着一摞摞稿件,并像语文老师批改作文那样认真仔细修改稿件。负责指导我新闻写作的编辑老师告诉我:新闻,体现在“新”字上,一定要尊重新闻事实。从那以后,我不仅写散文、小小说、随笔,也开始尝试写新闻稿件,篇幅也由“火柴盒”变成了“豆腐块”。
2007年初秋,伴随着瓜果的飘香,林海日报社组织各局通讯员开展“走林海看民生”活动,先后到图里河、金河、根河、得耳布尔、莫尔道嘎等林业局采访。我们参观了劳动场面火热的人造板厂,深入到北极狐养殖户家中,走进密林深处的木耳培植基地,步入琅琅书声的校园……每到一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每到一处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报社带队的编辑老师每天早上都要给我们开会,确定采访主题,分配采访任务。我和报社新分配的见习记者一组,学到了怎样与受访者沟通,怎样将对方的话题引到我们要采访的内容上来。每次采访结束时,他总是微笑着握着受访者的手,真诚地说着“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晚上,我们开始写当日采访的新闻,当看到那个见习记者端坐桌前一笔一划地抄写修改好的新闻稿时,我心里涌起敬意,我觉得勤奋敬业、认真严谨才是新闻人该有的样子。
2010年,我被调到林业局党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这期间,我数次走进林海日报社,向各位编辑老师学习,而编辑老师也数次来到我局实地采访,为通讯员传道授业。通过学习培训和实战演练,我深知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仅靠笔耕不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多深入基层去采访、去体验生活,只有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才能绽放激情。2011年,林海日报社组织新闻工作者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通过在建筑工地,到敬老院、贮木场、苗圃采访,真正体会到“基层和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源、报道之根”,也让我感悟到更多做人的道理。为了原汁原味地反映一线工人的苦与乐,2011年12月,我乘车来到距局址26公里的乌尔旗汉林场主伐工队,与采伐作业人员吃住在同一个帐篷里,一起坐着集材车进山,在交谈和实地感受中写出新闻稿件《走进小工队》,该作品获《林海日报》2011年下半年好新闻一等奖。
如今,琳琅满目的新媒体几乎铺满了我们的阅读视野,但我依然炽烈地爱着《林海日报》,孜孜不倦地为她写稿,用心完成编辑的约稿。《林海日报》是我倾诉心曲、释放情怀的知音,守护心灵之窗,追逐梦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