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迟战云
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本源和基石,也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民族文化是实现“文化产业”的主要基础和来源。
文化就是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也应该展现民族特色。如蒙古族人的性格比较粗犷,而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牛肉、牛奶、野菜和面食为食材,烹调方法也简单,注重原料的本味,以烤和涮为主。
发展内蒙古旅游产业,我认为就是要解决“景”、“人”、“银”、“文”问题,以及四者相互关系问题。
(一)有“景”无“银”问题
也就是要解决旅游有产品优势,但产业优势不强的问题。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独特的旅游胜景。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富饶美丽;大兴安岭的森林风光,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蒙古族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赛马、摔跤、射箭被视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蜚声中外。
2014年全年内蒙古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581万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业总收入18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63%。2014年,全国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国内旅游有 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内蒙古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而内蒙古旅游总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5%,对于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的区域与文化优势来说不是很相称的。
主要就是内蒙古虽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趋势强劲,但产品优势没有变成产业优势,体现在:
1. 产业所占比偏低。从全产业链来看,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9.1:56.5:34.4,从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现代化程度看,二产比重明显偏高,三产比重偏低。2014年前三季度,内蒙古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2%,比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46.7%低7.5个百分点。从全国省级行政区划排名来看,居于全国中下游。内蒙古2014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比例的10.16%,但是作为三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还没有成为支柱产业。
2. 设施不足。从5A级景区来看,内蒙古只有两家,与青海、西藏并列全国倒数第一,而发达旅游地区的江苏有17家,四川有9家,北京、湖北有8家。青海、西藏虽然也是两家,但其地域面积、人口都比内蒙古少,两家5A级景区(成吉思汗陵和响沙湾,在鄂尔多斯境内)显然不能满足内蒙古旅游大发展的需要。从酒店来看,差距明显,内蒙古有五星级酒店7家,位列全国倒数第二,四星级以上共27家,位列全国倒数第一。
3.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缺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的特点,自驾游、自由行、定制化需求的比例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更多的旅游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产品,比如旅游景点交通标示的加密、旅游咨询中心的便捷、旅游集散中心的建立、智慧旅游的运用等。与此相关的要发展便捷的租车服务体系、自驾车房车营地和安全保障体系。
(二)有“人”无“银”问题
内蒙古游客消费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自驾车游客占到接待国内总游客数量的45%。所以目前内蒙古需要尽快解决的是自驾车营地较少、服务单一并且不能形成有效的旅游线路的问题。
从现有基础和资源禀赋看,内蒙古要打造中国自驾车和房车营地。发展自驾车和房车营地可以较好地应对内蒙古旅游配套设施不足、酒店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局面,节约成本,形成错位竞争。目前内蒙古需要尽快解决的是自驾车营地较少、服务单一并且不能形成有效的旅游线路的问题。从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战略地位看,内蒙古旅游要落实一批标志性项目。通过标志性的旅游大项目在大草原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吸引物,激发国人的旅游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大项目带动与旅游相关的衍生产业的发展。目前,内蒙古旅游的产业项目还是停留在景区建设上,虽然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在景区盈利、带动周边居民就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从自治区层面应该统筹施策,地域结合,政府各个部门通力配合,以企业为主体,落实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旅游大项目。
(三)有“景”,有“人”,但无“文”问题
对于内蒙古来说,要加强对辽文化、红山文化、草原青銅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遗存和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等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将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内蒙古旅游业之中,促进文化开发与旅游开发相结合。要丰富休闲娱乐形式,开发系列文化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跟进旅游的文化服务,提升旅游的文化品味,增强旅游的文化氛围,改善旅游的文化形象,在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中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如牧户游、农家游、蒙牛工业游以及鄂尔多斯羊绒、北重兵器城、河套酒业等牧区乡村和工业旅游项目。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