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2月22日至2月25日,为期4天的“生态保护建设”大学习大讨论培训班圆满结束。通过国内生态保护建设专家的精心讲解和自己的认真学习,让我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在改革新阶段,如何推动林区在实现全面转型中建立长效的生态保护建设新体制,全面提升生态保护建设能力和水平,建立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如何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是摆在林区面前重大而紧迫、现实而深远的课题。
一、厘清形势,牢牢把握动保工作发展机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战略、大背景下,森林、湿地生态安全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地位作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案(试行)》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并将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就湿地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将湿地面积指标首次纳入其中。这些战略部署赋予动保工作更加重大的使命和更加艰巨的任务,赋予了我们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做好动保工作的主线,是争取政策和资金等发展条件的前提,也为动保工作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正在迎来前难得的发展机遇。
林区动保办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保护人员不懈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6年底,建立了8处自然保护区,其中三处为国家级;建立湿地公园11处,1处为国家湿地公园,10处为试点国家湿地公园。有4处自然保护区,共申请到工程项目9期,总投资9800万元。争取到湿地补贴7300万元。完成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调查项目。实施2项国际合作项目。建立6处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
二、寻求突破,努力开创动保工作新局面
没有新的观念,就不可能有新的思路;没有新的思路,就不可能有新的举措; 没有新的举措,就不可能有新的成效。因此,面对国有林区改革发展的新要求、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新途径,动保工作必须融入到林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新征程的总体战略中去谋划、去思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明确方向、细化措施、寻求突破中开创动保工作新局面。
(一)进一步强化保护网络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包括国际重要湿地、国家公园、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形式的生态空间保护网络,提升保护地等级,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保护体系。
(二)进一步提升保护建设管理水平。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管理的机制与体制。加大科技支撑和人员培训力度,强化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大力改善保护地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水平。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启动保护地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
(三)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与恢复。严格落实湿地保护红线制度,加强天然湿地保护,加快退化区域和迁徙鸟类栖息地修复,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建设,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能力,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加强生态定位监测,形成森林、湿地生态监测研究网络。
(四)进一步推动野生资源保护与监测。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滥捕滥猎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建设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建立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数据库,为林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应急防控能力,优化监测重点物种和监测重点区域,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标准化建设。
(五)进一步发展林区森林旅游产业。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为依托,以林区保护地所具备的以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充分挖掘独特的森林、湿地景观,创意激活多元的历史人文特质,采用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林区经济发展模式,充分植入生态观光、休闲运动、商务会议、生态教育、康疗养生、高端度假等功能业态,策划构建一个融合旅游业、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体育产业和会展商演业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度假区。
(六)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宣传教育。以生态文化节庆活动为契机,以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宣教基地和展览馆为平台,广泛开展以宣传生态文明和生态知识、引导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培育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化为目的的特色宣教活动,着力增强林区公众的生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争取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保护事业,将广大的社会力量凝聚到保护事业中来,为保护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赵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