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作者简介:邹建明,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里河镇。内蒙古林学院本科毕业。获颁呼伦贝尔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过呼伦贝尔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家级核心刋场和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专业论文,并获国家级核心刊物二等奖。曾在《呼伦贝尔日报》和《林海日报》上发表过多首古体诗词和现代诗,于呼伦贝尔技师学院退休,正高三级讲师。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横亘在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之间,绵延数百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地,也是主要的天然林木生产经营基地。我的家乡就在兴安深处的一个林场里,那里是我生命的起点,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为之发展和繁荣而奋斗、奉献的地方。那里的每一处山水、每一株草木,都与我心脉相连。 我的个人成长和奋斗历程,与林区开发的建设历史紧密相连。当初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火热场景,一个个令人无法平静的难忘片段,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如同树木的年轮一般,无法抹去。
林 场
我在阿里河林业局十八里林场度过了虽然艰苦却又无忧无虑的童年。
林场坐落在一个山沟里,规模不大,仅有几十户人家。四周被连绵起伏的山脉所环绕,西边山脚下,柳树的枝条遮蔽着一条虽然不宽阔,却湍急凛冽的小河。由于这里能够避开冬季凛冽的北风,地势相对平坦,且有稳定水源,这些因素就共同促成了林场的选址。一条蜿蜒曲折的森林小铁道从山外延伸进来,再向密林深处的各小工队伸展,这儿成了林场中最规整的道路。与之并行的是林场唯一的一条贯穿南北的“牛肠”马路,虽然叫马路,却坑洼不平,宽窄不一,雨过和泥,风来扬灰,然而却是林场最宽阔、最便于通行的主要交通路线。 所有住宅均坐落于东山脚下一片坡度平缓的斜坡上,顺应山势、依循坡度、贴合地形而建,因此布局显得错落有致,形态各异。房屋共有三种类型:地窨子、马架子和木刻楞。
地窨子,顾名思义,就是找个背风向阳的山坡挖个坑,用树枝或木杆儿作房梁,铺上厚厚的秧草,然后覆土或涂抹泥巴,形成坡顶或脊顶结构,以达到保暖和防雨雪的效果。这是就地取材,省时易建的临时性地下住所。 马架子是采用两排木杆儿交叉搭建成三角形支架,既充当屋顶又作为东西两侧的墙体,可以安装窗户。北面封闭,铺上秧草并糊上厚泥,而南侧则设有门窗的简易住房。
木刻楞在当时被视为最豪华的住宅。它是用修整的较为齐整的原木,两端刻有凹槽以便互相铆接,形成四面墙体,并预留门窗位置,之后在上方搭建房架,里外均涂抹上厚泥,形成了一种结构完善的住宅。
当时流行一段顺口溜:兴安岭十大怪,房子一边盖,张三儿(狼)上“房笆儿”(房顶),吃水用布抬,打鱼夹(用)瓢擓,反穿皮袄毛冲外,是男是女分不开,生个孩子吊起来,三个蚊子一盘菜,火车没有汽车快,电话没有口信快。 所谓的院落是用“站干”(死而未倒,枯干的树木)、“火燎杆”(火灾烧过的树木)和枝桠棒(伐树集材剩余的树枝)劈成柈子码成的院墙。
至于夜晚的照明,最初是使用罐头瓶制作的柴油灯和马提灯,它们在点燃时会冒出浓重的黑烟。随着条件的改善,夜晚可以享受到两个小时的电力照明。 医院即医务所,虽然叫“所”,实际上却由一人担任所长与医生,那就是来自大都市的郑大夫,一位即将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的正统大学生。然而,由于出身背景不被看好,他被下派至林场工作,护士是一个和他同等境遇的女中专生。相同的境遇使两人走到一起。因此,医务所也成了他们的家,家亦是医务所。医务所仅有外伤治疗药物“二百二”(一种消毒药水),酒精偶尔会被嗜酒者偷走稀释后饮用。医务所只接诊感冒、头痛发热、腹痛等常见病症的病人,其他病情均需转诊至局级医院治疗。
提及商店,人们通常称之为小卖部。仅由两间屋子构成,一间作为仓库,另一间则用于销售商品,顾客寥寥无几。开门营业的时间并不固定,通常是在有新货上架,或者是林场搞活动,或是店员那天心情不错乘坐着小火车来林场时开放。店里的货架子空空荡荡,甚至结满了蜘蛛网。只有“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以及春节期间,当人们需要凭供应票购买节日特供的商品时,货架上才会摆满商品,顾客络绎不绝。
粮店与场部食堂实行联合办公,每月发放两次粮食,具体时间由小火车抵达的日期来定。常年供应的是苞米面和高粱米,一旦有大碴子供应,人们便会争先恐后地抢购。为了避免混乱,场部只好派人出面维持秩序,人们会排队到深夜,直至大碴子售罄。记得有一回,大碴子的供应相对充足,再加上各个小工队得到消息后纷纷前来,场部决定优先满足他们的需求。挨到半夜,粮站工作人员实在熬不住了,只好按先后顺序将粮本儿先收上去,第二天再继续销售,这是我所经历的最生动的购粮“盛况”。
至于娱乐活动,最初仅限于张家夫妇的争吵、王家男人醉酒后的喧闹,或是李家孩子因不听话而受到的责打等日常趣事。
那时的音响只有“爬山虎”(集材拖拉机)的轰鸣或油锯的尖锐嘶鸣,而小火车头的汽笛声则是最为动听的旋律了。后来,林场安装了大喇叭,播放的唯一曲目便是“每周一歌”。那时,即便谁家有个令人羡慕的收音机,也总是用一块布小心翼翼地盖起来,绝对不许孩子轻易触碰。而且必须在院子里竖起一根高高的天线杆,顶端绑上一个破旧的罩笠,连接上电线作为天线,才能在杂乱的噪音中捕捉到广播的声音。
每天晚上八点半,小说连续广播节目一到,大人孩子会挤满这户人家的屋子,在旱烟的云雾缭绕和偶尔响起的呼噜声中,度过一天中最令人期待的时光。
这就是我的林场,我的家园,我的伊甸园。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工作时间,大多数家庭中孩子缺少成年人的照料,即便是有女性家属的家庭,她们也忙于做家务或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因此,孩子们便像放养的羊群一样自由自在。
后来,在夏日的傍晚林场会请电影放映人员来场院里放电影,在观看了《地道战》后,我们这些淘小子便用木柴搭建起碉堡和防御工事,爬上屋顶投掷土块(大头菜根)。在观看了《地雷战》后,我们到处挖坑,灌满水,盖上盖子,做好伪装,结果弄得满脚泥泞。我们还会用雪浇上水,把有隔阂的人家的大门给冻上,用二踢脚(双响)崩人家窗户。我们还把小鞭绑在狗尾巴上,点着后吓得小狗到处疯跑,把麻雷子扔进鸡窝,吓得鸡满窝乱飞。我们肆无忌惮地撒欢儿,没边没沿儿地淘气------ 当我回忆起这些场景,我的鼻子不由一阵酸楚,随后心里又涌出一股热流。其中夹杂着苦涩与艰辛,但更多的是自豪和骄傲。这些经历,真实地描绘了林业人所面临的艰难与挑战,它们宛如一座座丰碑,见证了林业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他们那段值得歌颂、令人感动的创业历程。
注:房子一边盖,指的是地窨子的三面墙都是坑壁,只有阳面设有房盖和门窗;张三儿上“房笆儿”,指的是地窨子的房盖紧贴地面,动物轻易就可以攀附房顶;吃水用布抬,指的是由于交通限制,建场建队时只能冬季进驻。没有水井,只能通过用布来搬运冰块来化水使用;打鱼夹(用)瓢擓,指的是虽然地处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但是江河纵横交错,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即便缺乏船只等捕鱼工具,人们也可以抓鱼来吃,比如去河中洗衣服,随手就能舀上几条鱼;反穿皮袄毛冲外,指的是职工们穿着统一发放的光板儿羊皮袄,因为没有内衬,为了防止羊毛粘在身上,只能反穿着,由于所有职工都穿着同样的皮袄,戴着皮帽,因此难以区分男女;生个孩子吊起来,指的是将孩子放在吊在房梁的悠车子里,这样既便于哄睡,又能防止动物伤害;三个蚊子一盘菜,形容这里的蚊子特别大;火车没有汽车快,一是因为火车时刻不定,二是严寒天气下煤炭供应不足,无法产生蒸汽,三是事故频发,导致火车运行不稳定;电话没有口信快,说的是电话系统故障频发,无法保证通信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