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千针万线慈母情

王琦
2025-04-18
1306

     乔加林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这是20世纪90年代,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中国娃》中的两句歌词,一双千层底布鞋,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在70年代,不论是大人还是孩童,穿的鞋子大多是自家手工制作的布鞋。那时,母亲在白天辛勤劳作后,到了夜晚,会把一些破旧的、不能再穿的衣服洗净,剪开,待到阳光明媚的日子,在桌面上用糨糊把它们一层层粘起来,铺平,在太阳底下晾晒,待晒干后,她会按照每个人的脚码大小剪裁鞋样,再将晒干的布料用糨糊层层粘贴,照着鞋样剪好。

       在做鞋底前,母亲会将鞋底模板压在袼褙上用剪刀裁剪出鞋底形状,剪裁好的鞋底用“白花旗”布条包边。然后便找出针锥和顶针,因为鞋底太厚,穿针需要很大的力气,这两个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先用针锥在鞋底锥一个小洞,再用顶针把带线的针顶过去,当针尖穿过鞋底遇到阻力时,带顶针的手指往前用力一顶,便能顺利穿过。当线穿过鞋底时,必须用手使劲拉线,拉得越紧,鞋底就越结实。

       纳鞋底用的大都是自家棉花捻成的棉线,每纳一针鞋底,母亲都会把针在头发上轻轻蹭一下,引过的麻绳绕在锥子把儿上使劲儿地拽几下,那些细密的针脚便留在了鞋底上。针脚的大小决定做出的鞋底是否耐磨。母亲总是把鞋底纳得很密,因为男孩淘,鞋底纳稀了,鞋帮不等穿坏,鞋底就会先磨露了。纳鞋底是个慢功夫,时间一长,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母亲手发麻不小心会扎着手指,每次见到,我都十分心疼,常安慰她:“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母亲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我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是望着鞋底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母亲那疲倦的眼睛而渐渐地进入梦乡的。母亲纳鞋底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现在还时常回响在我的耳畔。

       鞋底纳好了便开始做鞋帮,男鞋的帮脚面部分,要剪成倒“几”字形,并在两侧缝上“松紧布”,这种鞋在家乡被亲切地称为松紧鞋。女鞋的帮通常都是剪成“n”形,家乡人称之为大口鞋。把缝好的鞋帮与鞋底儿组合到一起,叫绱鞋,绱鞋是做布鞋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没个好手艺,鞋帮儿就会上偏,穿着既不美观也不舒适。因此,母亲每上一针都要比量一下,认真对待每一针,避免白搭工夫,最后前功尽弃。母亲做鞋的细心和耐心是众所周知的,她做出的鞋不仅穿着舒适,而且十分美观。每次穿出去,人们都啧啧称赞。

    母亲做的布鞋,饱含着母亲对我的爱,是母亲生命的一部分,伴着我度过了那些寒苦的日子,也一直温暖着我的心。

      时隔五十年,每当我读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眼前便会浮现出母亲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做布鞋的情景,母亲把对子女的关爱一针一线地纳进厚实温暖的鞋底中。母亲做的布鞋是我一生中穿过最温暖、最舒适的鞋子,那一双双厚实的布鞋仿佛告诫我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事,明明白白做人。同时也告诫我要学会感恩,学会孝顺父母。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