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句 句 鼓 励 润 心 田

凌鹤闻
2021-07-09
1650
○侯广安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还生活在农村老家,由于家庭人口多,生活十分困难,父亲凭借自己的木匠手艺,和我的大哥一起来林区投奔老乡。那时我还很小,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逢年过节总是盼望父亲和大哥早点回家。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在春节前的一天,母亲突然对我说:“三儿,给你爸爸写封信吧!把家里的情况跟他说说,让他们在那边儿放心,孩子大人都挺好,粮食也够吃,不用惦记家里边儿。”
  这是我第一次给父亲写信,也是我第一次把学到的汉字用到家书中。尽管有些字还不会写,母亲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完全明白,甚至信封上怎么写都不知道,但我还是愉快地写了人生中第一篇文字。后来,每次家里有来信,母亲都让我读给她听,还让我及时回信。从那时起,我对文字有了特殊的感情,学习起来特别用心。
  小学三年级时,我们全家迁到了大兴安岭林区北部的一个小镇。上初中后,我特别钟爱语文,一有时间我就去局工会的图书馆借阅一些文学书籍,增加阅读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渐渐地,我开始模仿一些精短文章,写了不少诗歌、散文。当然,那时还不知道投稿是怎么回事儿。
  初中毕业时,我已经写了满满的七大本文字。很偶然,一次我到邻居家时,发现他家有一大堆报纸。征得主人同意后,我翻看了那些报纸,有 《林海少年报》《林区青年报》《林海日报》。邻居见我很喜欢这些报纸,就让我拿回家去看。回到家,我急忙打开报纸反复看了起来,我最喜欢的是《林海日报》副刊“映山红”栏目,那里刊有大量我们身边作者歌颂林区的诗歌、描写林区的散文。我一篇篇仔细阅读,有些精彩句子、诗歌我都一字一句地抄写在日记本上,再回过头来看自己写的文字,感觉有些还算过得去,有些差距就比较大,于是我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最后自己满意了,就挑几篇按照报纸上的地址邮寄到报社,可一直都没有消息。
  初中毕业后,我到牙克石的一个朋友家玩,提到了投稿的事儿。朋友说,要不你到报社直接和编辑沟通一下,看到底差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早早地来到报社,经人指点找到副刊编辑部,编辑部的一位编辑热情地接待了我。我说明来意,编辑拿出厚厚的一沓稿件,找了一会儿,把我的稿子拿出来,指着稿子对我说:“你的稿子立意和文笔都不错,但问题在与深度挖掘上不够,基本都是停留在了事物的表面上,没有深层次的扩展描写。”然后他耐心地指出每篇稿子应该怎么处理,接着又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语。
  我很庆幸这次来到报社,这为我今后坚持写作增添了信心,也为我直到今天还没有辍笔奠定了基础。后来我才知道,当年接待我的编辑是林区知名作家、诗人尹树义老师,尹老师对我的句句鼓励,沁人心脾、温暖心田,成为我一生笔耕不辍的动力。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