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亲历采松塔

王琦
2022-09-23
2615
       沈立婷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林区人,我从小就听父亲说采松塔既辛苦又危险,所以喜欢跑山采蘑菇、红豆、蓝莓的我,却从未采过松塔。
       今年秋天,身着拖鞋、汗衫,脸庞黝黑的外地人,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涌进了这个原本只有3000多人口的小镇,让寂寥的小镇变得热闹起来。多方打听得知这些人都是为了采松塔而来,在他们的认知中,采松塔就像掰玉米一样容易,每天还有近千元的收入。他们只要当一回大自然的搬运工,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地回家了。然而,松塔长在一种叫作偃松的灌木上,这种灌木生长在海拔800米至1500米之间的陡峭岩石上,灌木高度可达3米以上,松塔就长在树枝最顶端,采摘环境十分恶劣。
       看着每天浩浩荡荡的采秋大军,我第一次有了采松塔的冲动,于是在朋友的相约下,在一个周末的清晨,我们一行五人驱车前往山中采松塔。我们的车子行驶在狭窄的简易路上,经历2小时40分钟的车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带上朋友为我准备的采松塔标配,一个可以挂在胸前的双肩背包、一个前面带铁钩的长杆、一个底部捆着旧裤腿的双肩背丝袋子。我们顺着一条曲曲折折地羊肠小道走进林中,身边就是密密麻麻、遮天蔽日的偃松树丛,然而,近处的松塔已经被人采摘干净,我们只能再往里走。
       由于时不时地有树枝扎在身上或是被树根绊住脚步,我很快便满脸是汗、气喘吁吁地被抛在队伍后面。当我看到身边的树上挂着几个松塔时,便准备在路边采一些。我用钩子勾住树枝拉到自己面前,然后用手将树尖上的松塔掰下来,放在胸前的背包里。不远处的树上还有几个松塔,可面前是一个深坑,坑内满是掉落的树枝和落叶,我小心翼翼地走进去,站在好像灯笼骨架一样的偃松树枝上,树枝一晃我便掉了下来,两只脚被树枝紧紧缠住,身上好几处也被树枝刺得生疼,那一刻的狼狈,让我几乎都想骂自己,闲着没事儿为什么要来采松塔?好在朋友发现我掉队了,便回头找我,她看到我的狼狈相,一边宽慰我,一边将我从坑里拉了出来,领着我走向密林深处。相比刚才的地方,这里明显好了很多,偃松树枝没有那么高,而且每个枝头都挂着三四个松塔,随风晃动,很是喜人。
       看见别人胸前的背包里已经有了半背包松塔,我再次拿起钩子,勾住树枝,这回比较顺利,看着有些发黄的松塔落进胸前的背包里,那一刻我竟然激动得顾不上擦一下脸上的汗水,机械地勾着树枝掰着松塔,很快我胸前的背包就被装满了,我将身后的丝袋子取下来,将背包里的松塔全部倒进袋子里,然后继续寻找着新的目标。大约一个小时过去了,因为总仰着脖子,我感觉脖子异常僵硬,而且因为经常用力手腕处竟冒出一个小小的筋包。此时,我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那一刻我多希望自己会轻功,可以站在树尖,会凌波微步,可以躲过树枝树杈,可惜我什么也不会。
       临近中午,朋友们已经采满了一丝袋子松塔准备下山。我望着自己生平第一次采到的大半袋子松塔,只能干瞪眼,因为我根本就背不动。朋友返回来接我时,问我还来吗?我坚决地摇头,不来了,再也不来了。如果采蘑菇、红豆能让人放飞自我,体验到采撷的畅快,那采松塔让人感受到的就是人在恶劣自然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极限。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