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莽莽林海翻碧浪———“感触森林脉动探寻北疆最美”全国媒体穿越内蒙古大兴安岭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侧记(一)

包文君
2024-08-19
1847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刘磊姚旭峰

8月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秋高气爽,天空湛蓝。在“感触森林脉动探寻北疆最美”———全国媒体穿越内蒙古大兴安岭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1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的记者和自媒体达人从阿尔山森工公司出发,开启一次探寻林区新变化的采访之旅。

“1992年,阿尔山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实现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百万亩。1993年,自治区政府为阿尔山林业局竖起了一座几代人用血汗铸成的‘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8月11日,采访团成员在阿尔山森工公司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前被讲解员的讲解深深吸引,认真聆听,仔细记录,仿佛是一群刚刚踏入林区的探险家,正在慢慢揭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神秘的面纱。

“这是我第一次到林区采访,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震撼的百万亩人工林。走进林区,感受自然风光,让我身心非常愉悦,精神完全放松下来。通过采访了解到,林区在生态保护建设、改革发展、产业转型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已见成效,这对于其他一些企业来说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我希望通过采访一线职工的点滴,记录他们的故事,以小故事的方式,展示林区的大变化。”中国新闻社记者奥蓝说道。

“连绵起伏的人工林,汇成绿色滔滔的人工林海,郁郁葱葱,莽莽苍苍。百万亩人工林是阿尔山森工公司职工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的。”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节目制作传播中心主持人王元楷在直播中向广大网友介绍着。直播结束后,他告诉记者:“我是第一次来阿尔山,一直听说阿尔山很美,在刚才直播中又跟阿尔山森工公司的三代务林人在一起聊天,从他们身上了解到,其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每一棵树,都是他们用心血换来的。我被他们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被他们的这份壮举而感动。今天的直播效果比较好,有近5万人观看了我们的直播,证明有很多人都关注阿尔山森工公司的发展。”

汽车行驶在山间小路上有些许颠簸,而采访团成员则完全被车窗外的美景所吸引。澄澈的蓝天伴着白云,远看山峰层峦叠嶂,近观苍松翠柏交错,路边堆砌着形状各异的火山岩,加上间或映入眼帘的山间小溪,“移步换景”在这里得到了最准确的注解。

8月13日,采访团成员来到绰尔森工公司敖尼尔林场,在绰尔河和高山的围绕下,林场场部和居民区如一颗靓丽明珠静卧在青山绿水间。一下车,央广网记者李春雪就掏出手机拍照,将这里的美景定格。“一路走来感觉非常震撼,可以说,风景这边独好。今天来到绰尔森工公司,目之所及,到处是绿色。这里空气纯净、居住洁静、生活宁静,让人心神安静。希望通过我们的镜头和笔触,让内蒙古大兴安岭‘守绿’和‘增绿’的绿色传奇为大家所了解。”来到此地,李春雪感触颇深。

“内蒙古大兴安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拥有发展旅游产业的天然禀赋。”这是采访团每一位成员来到这里的真实感受。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许薇说:“这次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深深感受到了大美林区的风光。林区本身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能让来到这里旅游的人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和感受这里独特的风景。另外,我也看到很多的旅游景区都是依托当地的风景和资源建造的,生动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想通过此次采访活动,把我看到的、感受到的林区大美风光和发展成就报道出去,让更多的江苏观众了解林区、爱上林区。”

采访团中的很多记者都是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区优质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团成员见证了林区的新貌,并表示一定会将林区职工百姓的新生活、新风貌真实地展示给外界。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