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报记者 刘磊 姚旭峰
9月11日至12日,北部原始林区雷击火和边境火预警扑救保障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联合攻关会议在北部原始林区管护局召开。来自全国各大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30余人,共同交流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雷击火和边境火预警、扑救、保障联合攻关工作,以“高科技”赋能,展现森林防灭火的预警监测综合管控能力。
“最常见的天然火源是雷电,其是自然界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雷电引起的火灾称为雷击火。雷击火主要发生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原始林区,很难做到及时发现和扑救,一旦着火,往往造成严重的损失。”在作《森林雷击火发生机理及预防》主旨报告中,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环森保所研究员赵凤君说道。她表示,从事多年森林雷击火发生机理及预防研究,这是第一次进入北部原始林区,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它、感受它,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遇,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就要扎根到基层去,实地考察调研,体验基层生活,解决基层最实际的需要,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提升科研工作价值。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947702公顷,具有林区活立木单位公顷蓄积最大和天然林面积最多的特征,且地下矿藏丰富,存在引雷风险,枯立木、独立木多,遭雷击的几率大于正常林木,雷电火对这片原始森林的生态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周梅曾多次来林区,对雷击火进行积极研究。她说,雷击火对生态的威胁一直是世界上难以攻克的难题,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和探索高、新、尖技术在森林防灭火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吸引更多专家、学者投身到雷击火监测防控的研究中去,群策群力、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我国雷击火监测防控技术,与林业职工一同将这片森林守护好、保卫好。
为何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雷击森林火灾多发、重发?据了解,雷击火由雷电接触地面可燃物发生,主要由干雷暴引发,即俗话说的“干打雷不下雨”。大兴安岭地处高纬度区域,受大气环流季风影响,夏季干雷暴活动频繁,加之其矿藏丰富,具有引雷作用。从可燃物条件而言,大兴安岭林区地处北方针叶林带的南延部分,多由松、杉类植物形成,油脂含量较阔叶林更高,更易燃烧。
在北部原始林区管护局院内,无人机团队成员摆开了各自的“阵势”。随着设备箱被陆续打开,多旋翼无人机出现在众人面前。安装调试、检测信号……飞手们为即将进行的无人机综合实战演练做好准备。
“这是一处通信基站,有了它的助力,可以让固定翼垂直起降无人机在防火运用中发挥更大的威力。”无人机团队工作人员说。
在谈到地空配合雷击火识别测试如何更好地运用到雷击火扑救,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杨光认为,在国内外卫星、瞭望塔、无人机等单一监测技术有较好发展,针对北部原始林区防火工作,无人机是非常有优势的。林区山高林密,运用无人机可省时省力寻找火点,并拍照定位,甚至可实现扑火队员空手奔赴火场———通过载物无人机装载并投送装备。科技防火救灾将成为必然趋势,未来将持续提升防控设备安装密度,使追雷的准确度更高,争取尽快取得发现雷击火的先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