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森林·森警与我

spring
2016-04-07
1685

       □ 王嘉龙
       王嘉龙,散文家,现为武警指挥学院干部。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文艺报》《解放军报》,以及《生态文化》《橄榄绿》等报刊。散文《在林海深处,我品咂着美》获人民日报文艺创作二等奖,《老队长纪事》获“绿我中华”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感悟西藏》《缘由》分别入选全国首届、第二届“十大生态美文”。著有散文集《林中散记》。 
        森林和森警给了我人生正能量的教育,使我像一株沐浴着阳光雨露、吸足了肥沃养分的树苗,茁壮成长。我感恩森林,感恩森警。作为森警部队近40年发展史的参与者、见证者,作为一个从职业制走过来的老森警,我觉得应当把我的一些经历写下来,使森警部队的历史除了史志之外,还能有一些故事性的文字留存。
        森林和我的生命是不可分的。我自幼成长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幼时的双眼里除去家的世界便是山林的世界,就连母亲拍打我入睡的摇篮曲都是“山风吹,树儿摇,宝宝快睡觉”。
        我是在28岁那年离开那个林区小城的。但是,我并没有离开大山和森林,反而因职业的关系,有幸能触与亲近更多的森林。大小兴安岭自不必说,长白山、燕山、大青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泰山、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大小凉山都曾留下我流连忘返的足迹。
        大森林素以浩瀚粗犷著称。一座座高耸陡峭的山峰,一片片向天而立的树木,不惧严寒酷暑,不畏风霜雨雪,不怕雷劈电闪,纵是深陷火海,它也要在烈火中舞蹈,在烈火中涅槃。
        大森林又不独是雄性强悍的,它还兼有母性温柔清婉的一面。一片新绿的美,五颜六色的美,披了皑皑白雪的那种素颜纯净的美,惊喜了多少世人的眼睛,柔软了多少诗人的心。 
        与父辈早年就在大森林里闯荡有关,与自己自幼就受到大森林风雨浸润有关,我的人格发展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深深地打下了大森林的印记。血液中、骨子里都张扬着那种直通通的旷达爽直,擀面杖捅炉子直来直去不拐弯,不工心计,不会设防。在生活中不畏惧艰苦,在工作中不畏惧困难。像山风鼓荡起的林海波涛一样,我的心中充满了激情澎湃的理想。我把大森林当作我的良师益友,当作我的故乡家园。每当我从喧闹的城市走进大森林,我的心就会格外的愉悦、格外的沉静。安静下来的头脑,能把很多困惑不解、缠绕纠结的事情想开想透,顿觉豁然开朗。所以,我理解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什么会那样的沉静与优美。
        大森林是美丽与慈爱的,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万千生物做着母亲一样的贡献。但是,她在人类的斧锯、枪弹甚至小小的烟蒂面前,在恶魔般的火灾面前,又是无比的柔弱。她需要热爱她的人来保护她、呵护她。这样,一个堪称伟大的职业诞生了,这就是森林武警。我国的森林武警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支以防火灭火保护森林为己任的专业武装部队。
        森警部队自1948年诞生,近70年来,虽然在体制编制上几经调整,隶属关系多次转换,但护林防火的主业始终没有变。特别是1978年以后,随着部队实行义务兵役制,扑救森林火灾的职责任务更加突出。一场场熊熊的山火锤炼着这支部队、锻造着这支部队,一代代官兵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拼搏中成长。
        如今的森警部队遍布全国重点林区,以其卓著的战绩名扬四海。而回首往昔,森警部队却鲜为人知,走过了相当长一段默默无闻、艰苦寂寥的岁月。特别是职业制时期,老森警们巡山时一人一匹马、一人一杆枪,打火时手中一把树条子。野外宿营地当床,天当房,身上裹件棉衣裳。啃窝头吃咸菜,喝草溏坑里的水。虽然环境与条件如此艰苦,任务又十分险恶,但是森警官兵们任劳任怨,甘于寂寞,甘于奉献,没有人开小差当逃兵。老森警们文化都不高,是一群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人。世人知我我是我,世人不知我还是我。这是那个年代老森警们人人心中秉持的一个信念。在1987年大兴安岭那场著名的“5·6”特大森林火灾之前的几十年里,报纸上、广播里几乎没有关于这支部队的任何消息。森警部队就像人迹罕至的一座座大山一样,甘于寂寞,就像风雨雷电中的浩瀚森林一样,默默奉献。但当大兴安岭漠河那场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时,当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宝贵的森林资源遭到空前劫难时,森警战士们冲在火场第一线,他们的坚韧果敢与娴熟的扑火技能方为世人所知。但是记者们报道这支部队时,却还说不清他们的准确名称,有的把他们写为“森林火警”,有的干脆称他们为“火场上的红孩儿”。
        1987年5月6日是大兴安岭森林的劫难日,也是森警部队浴火重生的纪念日。从这一天起,高层领导开始关注这支武装警察部队,亲临火线的国务院领导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森林警察部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不足十五字的短短一句话,从此拯救了这支历经坎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了近40年的队伍,为保护国家的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找到了“飞机加警察”,这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从此,森警部队开始不断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森林灭火战线不可或缺的主力军、突击队,在国际社会上也颇具影响。
        森警因森林而生,因森林彰显其伟大价值。我和森警是有缘分的。在我到了需要有一份职业的年龄,森警部队征召的机会就来了,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森警部队在众多的应征者中挑选了我。从此,因为森警,我和大森林的缘分更深,关系更加亲密。
        始料未及的是,我在森警部队一干就是35年。“森警”这一份原本的职业,慢慢地成了我所钟情与热爱的事业。尽管社会上仍有许许多多的人陌生于这支专业武装部队,但是需要我作自我介绍时,我都会响亮亮地说“我是森警”,即使是后来组织把我调整到军事院校工作、需要介绍经历背景时,我还是要说“我是森警”。森警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是为人类谋福祉的,我为我是森警的一员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森林和森警给了我人生正能量的教育,使我像一株沐浴着阳光雨露、吸足了肥沃养分的树苗,得以茁壮成长。我感恩森林,感恩森警。我觉得我作为森警部队近40年发展史的参与者、见证者,作为一个从职业制走过来的老森警,应当把我的一些经历写下来。使森警部队的历史除了史志之外,还能有一些故事性的文字留下来,这似乎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应该有这个责任担当、历史担当,我没有理由不做这件事。
        怎样使我的记述具有生动性、感染性,使读到它的人多少能够喜欢它一些,我觉得文学能帮上我的忙。自少年时代起,我就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当森警后,特别是在外站那一段时间,看书成了打发寂寞的最好办法。在春秋季节天气不冷又没有蚊子的日子,在山坡上倚着一棵粗壮的大树,在和煦的阳光下捧着一本喜欢的书读,觉得心情特别宁静和放松。冬天的夜晚,点一盏油灯围坐在劈柴嘎嘣作响的火炉前看书,也是很值得回味的画面。
        喜欢阅读,把自己塞进文学氛围里去接受熏陶,对提升自己的文学情趣、审美能力、欣赏水平,以及品格修养、道德情操都大有裨益。
        森林本身就是一部大文化,森警更是文学创作的一块沃土,只是尚未有人来犁荒,她还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处女地。
        我确实没有文学创作的禀赋,缺少实际创作的历练,但是我有自幼以来森林生活的经历,特别是有30多年森警部队工作生活的经验。我觉得这是我的特殊财富。我虽然没有什么写作上的技巧,但我想,我只要把熟悉的生活经历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把我每一段工作生活中的情感实实在在描述下来,我的文字和写作就有了支撑,我就能为森警的后来人和有兴趣的读者们提供一幅展现部分森警史的生动画面。秉持着这样一个信念,我就这样一篇篇地写下来。
        尽管是原原本本地记录、实实在在地描述,但是,一篇篇写下来,我慢慢感悟到,写作不是对往昔经历的简单回忆,不是文字的堆积。每一次的下笔,都是一次情感的回望,都是一次对当初灵魂的追问。尽管是一个人的写作,但我不是孤独的,每次写作的时候总会有一群森警战友映现在我的面前,他们和我共同回忆着过去,述说着森林,述说着山火,述说着我们津津乐道的那些个臭事。我们一起在马背上驰骋,在火场上拼搏,在森林里徜徉,在木屋里大碗喝酒。每一次的写作,都是一次与老领导、老战友的聚会,所以,我的每一次写作都是快乐的、温暖的,甚至是常常动了感情的。 
        有一天梦见一个战友对我说:“森警是一部大书,你写得太少了啊!”梦中醒来我还记得这句话,至今未忘。森林是一部大书,森警是一部大书,我只是以我的经历、我的视角浮光掠影地记录了很少的片段,老森警们见了可能会有很多的遗憾之感,或有很多贻笑大方之处,我非常盼望着森警的老领导、老战友们当面给我一些指导或者给我讲讲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我再加以整理写作,岂不是一件更好的事情吗?做一个过往历史的讲述者、记录者,感觉真好。

(本文为作者文集《林中散记》的代序)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