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提起送别,有恍如天造地设般的“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也有想象未来团聚时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当然也有悲从中来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古人写诗,由景及情,先写景,再写情。这就出现了很多物象、意象。通俗的说,有些名词用来表达特定的情感;而有些情感经常用某些特定的名词来表达。以送别为例,芳草、折柳、长亭、古道是极其多见的,代表作有那首脍炙人口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也有一些不常见的如南浦,代表作是白居易那首流传千古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但我今天想说的不是这些,而是一首送别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六月的西湖风光,到底是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你看那密密层层的荷叶一望无际,青翠碧绿与蓝天相接; 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鲜艳娇红。
杨万里的诗一向以“白描”见长,但此诗在白描的基础上,虚实结合,刚柔并济。开篇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写虚景,毕竟一词开篇在古诗文中少之又少,犹如醍醐灌顶,让人精神一振,让人不禁想象,到底是哪里与四时不同呢?紧接着颈联“接天莲叶无穷碧”写大绿,尾联“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大红,大红大绿的俗气颜色在首联“毕竟”二字的衬托下竟然毫不突兀。诗中莲叶接天,让荷花映日,当真是做到了刚柔并济,虚实结合。从写景的角度说,这首诗足以流芳千古。
但这首诗根本不是单纯写景,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名字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单单是写景,这首诗在开篇的直抒胸臆,一词“毕竟”,点出此时的西湖与往日不同,也正是暗示了此时的林子方与往日不同。
此时的林子方从直阁秘书升任为一州知府,虽说调离中央,但从此由秘书变为省长或市长,他本人高兴无比。但杨万里不这么想。中国文人都喜欢讲含蓄,而且在那个封建时代也不得不含蓄。所以在净慈寺这个地方,两人话别,借着荷花和景色,杨万里给林子方提出了职业生涯的建议: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才应该是最美的景色。那在古诗文中的天和日又是指代什么呢,显而易见是当今天子!只有接天,唯有映日,才可以做到“无穷碧”与“别样红”。
说到送别,让我想起另一首诗。那就是苏轼的《赠刘景文》。诗中这样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开篇首联“荷尽”,一派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颔联“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写景诗。但此诗只要稍加体悟,就可以看出后两句表面议景,实则是揭示赠诗的目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好的,最美丽的景色,是这“橙黄橘绿”的秋末初冬景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苏轼作为千古大家,却在赠友人诗里说这“多寂寥”的“秋末初冬”是最美的季节。这是何意呢?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直欲与松柏媲美了。后来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所以颈联和尾联,根本不是希望友人记住这橙黄橘绿的景色,而是希望友人记住这橙黄橘绿的品质,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提笔送别,落笔西湖。相信古诗文的美丽,正在于别样的魅力。□ 王子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