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当通讯员这些年来,最难忘的是一次深山里的采访。
那年,我陪上级媒体摄制组李记者一行,到绰尔林业局1号防火望站,采访生态保护方面的典型人物。望站有两名望员,其中一位姓盛,50多岁,在这个望站工作30年多了,是采访重点。另一位姓张,比老盛稍年轻,说话有点屁。
临近日暮,两位望员都下了塔。简单寒暄之后,采访开始。
李记者问:“盛大哥,我们想了解一下望员的日常工作生活情况。”老盛一听,手有点抖,脸涨的通红,半天揶揄一句:“我不会说,别采访我了!”
他看我是本局工作人员,好像抓住了救星,悄悄拉拉我的衣服:“咋说啊,你教我!”我笑了,大声说:“不用紧张,老盛,大报记者来了,别卡壳,何况李记者来过林业局几次了,老朋友,有啥说啥,干啥说啥。”老盛看我帮不了他,只好危襟正坐。
“您是哪年参加工作的,为什么到望站来?”李记者问。
“我是1986年参加工作的,当时也没多想,领导让来就来了!”老盛看这个问题好回答,张嘴就来。
“当时你们住的什么样的房子,饮食方面怎么解决?”李记者问。
老盛看了看我,“当时,当时……”我看老盛有些犹豫,估计是以前的情况怕说出来影响不好,就鼓励他:“当时啥情况就啥情况,现在啥情况就啥情况,把这些年的变化都跟咱们李记者说一说!”
“当时吧,条件可苦了,进望站没有路,我们来回走的都是山路,说是山路,就是我们来回走的趟数多了,踩出来的毛毛道。”老郑神色有点凝重:“那时候,吃的喝的水都是我们自己背上来的,上来一趟,累的满头大汗,路上不敢停,一停那凉风就把衣服打透。在山上值班十来天,能背上来啥吃啥。头几天还好,后几天就是干馒头就咸菜。很多时候没有干净水,就喝雪水或者雨水。值班一次,回家都进不了屋,浑身没好味儿。”
“哈哈,那时候是不是你媳妇不让你进屋啊?”另一位管护员老张笑道。
“你还说我呢,那时候你没来,你来了也那味儿!”老盛说起同事来可不客气。
“住的咋样?”李记者问。
“住的板夹泥房,房子不保温不说,炉子、炕不好烧,人住在里面就像蹲监狱似的。”老盛说:“那时候可苦了!”
“那我看你们现在住的这个房子不错啊,这是什么时候盖的?”李记者问。
“那可是呗,你看现在的房子比我家的还好呢,这屋有小炕,啥时候住都暖和,那屋有接待室,有厨房,都装修了,上柜下厨的!”一提现在,老李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这是2012年建设的,按照旅游景点的模式建的,老远一看,像不像一个别墅?建这个房子的时候我们都跟着干了!”老李边说,边站起来,来到窗前:“你看,前面的观景台、观景步道,还有后面的采撷园,都是我们建的!现在的望站就是一个旅游景点,这几年到这游玩的人越来越多!”
“那您工作起来是不是劲头更足了?”
“劲头足,人家啊,入党了!”老张打趣道:“要退休了,思想觉悟也上来了!”
“那咋的,那现在国家、林业局上上下下对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对咱望员越来越关心,给你这么好的条件,你不好好干能行?那要好好干,不要求进步能行?”老盛脸有点红,但语气坚定。
“因为当这个常年不经常在家的望员,他老婆差点不跟他过!”老张又开始打趣。看来,两个望员平日里啥嗑都唠,互相啥“底细”都知道。
“那都是过去的事,那时候咱啥忙帮不了家里的,工资还低……”老盛腼腆地说。
“那您现在的工资还可以吧?”李记者问。
“刚参加工作那会工资一个月不到一百元钱,现在三千多块了,这差多少倍呢,你说说!”老盛脸上露出笑容。“你看,咱现在的望站,有太阳能光板,用电没问题了,有无线通讯设备,能打手机,还能上网呢。晚上可以和老伴通通电话,家里有啥大事小情咱也能第一时间知道了!”
“我看咱们上山的路也不错,现在你们不用自己背着吃喝上来了吧?”李记者说。
“嗯,这路修了也有几年了,现在我们来回都是车接车送,给我们带吃的、喝的。平时有机会单位领导就来看看,检查工作,有什么需要的就帮我们带上来。”
“望设备也有不少改进吧?”李记者问。
“当然有了,这些年来,林业局建设了“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四期工程,引进了“森林眼火险监控系统”和“北斗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就连我们的望远镜也鸟枪换炮了。今天天晚了,不行你们别走了,明天一早我领你们到塔上看看去,在我们景区走走,那日出老漂亮了!”老盛越说越高兴,还盛情邀请记者留下来。
李记者也被老盛的热情所打动,干脆拖鞋上炕,和老盛他们小酌起来,还真在这深山里过了夜!不过,李记者可真没白来,后期的稿子上了多家大报,老盛也作为生态保护一线的代表,声名远扬了!
□何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