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图个啥,能卖几个钱啊?”这天,老儿子小刚又再说李大发。
“下雪天还去,不怪孩子们说你,这要是闪了腰,摔折了腿咋办?”老伴也带着生气的语调在旁边帮腔。
“我也没用你们帮我,管我干啥?”李大发一听都冲着他来了,忍不住回了几句。
小刚一生气午觉也不在父母这睡了,紧随哥哥大刚出了门。
大刚的性情可比小刚好多了。父亲到早市摆小摊儿,小刚说了好几回,大刚一直没说什么。这会儿看见弟弟出了门,开口道:“你也是的,咱爸这么大岁数,你冲他喊啥。”
“你说,咱爸不缺吃不缺喝的,天天摆那小摊干啥?同事们都说我,咱爸一夏天卖那俩钱儿也不够我一‘炮’放的!”听了这话,大刚“噗嗤”笑出声来。“这倒是,可咱爸也是呆不住的人,就当望风景了!”大刚说。
“望啥风景?我非得让他卖不成!”小刚气呼呼地甩开大刚径直走了。
说起李大发摆摊这事,可有两年了。前几年,林区实行棚改政策,左邻右舍扒旧房、换楼房。家家户户都往外扔东西。李大发站在胡同口,看着大家扔东西直叹气:“可惜了可惜了!好好的东西都扔了!”
见他说这话,邻居就问:“李大爷,这东西你能用上吗,你能用就给你!”
李大发实在不忍心这些东西变成“垃圾”,看见好的就收回来。一来二去,李大发家成了“旧物收购站”,种地用的三齿耙、锄头、皮桶子都有。有个小商店搬迁,一些压箱底集满灰尘的盘子、碟子、奶嘴儿、胶皮儿童玩具都给他送来了。
东西多了,李大发也消受不起,但是扔了还觉得可惜。李大发就想,这东西也许有人找还找不到呢,干脆到早市上摆摊去。一旦谁能用上,也是物尽其用!
可摆了些日子,李大发的摊位却无人问津。
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自己冷冷清清的摊位,蹲在街边的李大发想,现在的人真是变了,这明明能用的东西,咋就没人识呢?
一天,一对母女俩从旁边经过,看上一辆小童车,母亲刚要问多少钱,还没等李大发说话,旁边的女儿就拽她妈胳膊。“妈,别问了,咱上网买一辆,也不贵!”这把李大发气的,真想说,我不要钱,你能用就行,可一想女孩那话,他又咽了回去。
不过,李大发也有高兴的时候。一次,一位大妈看上了刨地的三齿耙。两轮讨价还价,最后大妈给了10元钱。蚂蚱也是肉,李大发挺高兴,这比白放着强。为这,李大发兴奋了好几天。
自从李大发卖了点小钱后好像上瘾了。开春刚有人到早市出摊,他也紧跟着摆上了。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小雪,大清早天冷路滑,李大发收摊时不小心扭了一下腰,才惹来了家人的奚落。说归说,气归气,这点小伤阻挡不了李大发的脚步,第二天一早,他又摆摊去了。
那天,李大发跟往常一样,坐在自己的摊位前,远远看见一胖一瘦两个年轻人朝他这边指指点点,还交头接耳说着什么。李大发正纳闷,两个人就到了跟前。他俩蹲下身来,这个拎起一个小酒盅,那个端起一盏小灯笼,问:“大爷,您这个怎么卖?”李大发一看来了主顾,忙不迭站起身来,一一做介绍。
“不错啊,也不贵,挺好玩儿。”胖子说。
“还行,关键这些旧东西挺少见啊,说不定有收藏价值!”瘦子说。
李大发连忙说:“这些都便宜,钢口这么好的菜刀,商店都卖好几十呢!”
“是啊,大爷,你这些东西我们都挺喜欢,很多家里也能用上,这样吧!你看这一堆,还有这筐里的,我们都要了,给你500块钱,都卖给我们咋样?”胖子和瘦子一唱一和,跟李大发讲起了价。
李大发没想到这两个人要包圆,不过这500块钱可不多,李大发有点犹豫。
“大爷,给你500不少了,要不你还得接着卖,我们都要了,你也不用费劲摆摊了!”胖子、瘦子好像注意李大发很久了,句句点中李大发的“软肋”。
“也行,老李,你这些东西白给我,我都不知道往哪儿放,卖点就不少!”“没想到老李头儿这点东西还真有人买!”旁边几个看热闹的人七嘴八舌地起哄。
李大发想想也是,自己出来摆摊毛算两个年头了,这二年卯大劲卖出去百十块钱。“得得得,成交吧!”李大发一副万般无奈的样子。
胖子和瘦子看李大发松口了,麻利地交钱装货。李大发接过胖子递过来的钱,仔细揣进棉袄内侧的口袋,还用手捋了捋,从身后一块石头底下拿出装货的编织袋,帮两个年轻人装货。
装完车,李大发轻车简从,售罄回家了!
听说李大发卖出去不少旧货,老伴中午特意给李大发炒了两个小菜。儿子们没回来,李大发从床底下掏出来泡中药的酒瓶子,破天荒地给自己斟上一小杯,边品酒边仰着头冲着老伴说:“我就说嘛!早晚有人识货,这不说卖就卖出去了?”
其实,李大发高兴,儿子小刚更高兴。这天中午,在一家小饭馆,小刚正和早市上的一胖一瘦两个人喝酒呢,只听小刚醉眼朦胧地说:“请你们喝点酒咋地,这钱就当我一‘炮’放了,我高兴。”
□何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