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树的品读

刘雪婷
2022-06-09
1286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感受着他对生活中随处可见事物的感悟和抒怀,感到饶有兴趣。静静地翻阅几章,便能品味出一些生活中的情趣来。
       比如,他谈到了树。人们大都喜欢在房屋的周围植树,既能避风遮荫,又能美化环境;树木的一抹绿色,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那么,没有树的情景又会是怎样的呢?林语堂在文中说,“房屋的周围如若没有树木,便觉得光秃秃的如男女不穿衣服一般。”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对。
       在汉字中,一木为树,两木为林,而三木即为森林了。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极其繁多,随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又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浓浓的绿荫,成为大自然的主色调。有几种树因其具有独特的、常与一般树木不同的风韵和风格,更引起人们的喜爱,也经常见于书画或诗词歌赋之中,比如松的雄伟、梅的清奇、竹的纤细、柳的柔媚。
       古人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惧寒冷。松树姿态优美,虬劲雄伟,风度翩翩,令人敬仰。生长在山崖间的黄山“迎客松”,它那一枝枝横向伸展的松枝,像一双双手臂在迎候游人的到来,这种奇特的姿态,成为黄山的标志。松树四季常青,生命力极强,千年古松也屡见不鲜,正是它的古老、沧桑,让人寄托一种理想和不屈不挠的信念。
       清代文学家李渔曾生动地说,“置于一个满植杨柳桃花之园中,而近旁无松树,如置童稚之间,似旁边无一可就教的老者一般。”与松树并称的还有柏树,越老越雄奇,如曲阜孔林、山西晋祠、陕西黄帝陵等古迹的松柏,大都已逾千年以上。唐代诗人杜甫《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描绘的是成都诸葛亮祠里栽植的古柏早已绿荫如盖,见证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松柏的古老,总让人带有感慨。这时人们眼中的松柏,就如一个志向高远的隐士,淡泊从容,老而弥坚,悠然出世。
       革命家陶铸在他的《松树的风格》文中赞扬松树,“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松树不择土壤,不求水肥,哪怕在悬崖绝壁上也能茁壮成长,“它无论在严寒霜雪中,还是盛夏烈日中,总是精神奕奕,从来都不知什么叫忧郁和畏惧”,堪称奇迹。所以,当我们看到古今画家笔下虬劲苍郁的松柏时,感到的是一种庄严和力量的美。
       梅树是高洁的象征。我们经常能在画作中看到横斜奇致的梅桩上抽出新枝,在严寒中绽放出清冷雅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幽香,会让人想起宋代诗人陆游的《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句子。梅花的这种品格和风韵,从古至今受到多少人的喜爱和赞赏。
       春暖花开,百卉争艳,而梅唯独选择在冬末初春的时节,错开姹紫嫣红,凌寒独自开放。她喜欢静静地在墙角池边或庭院一隅,与清寒为伴,与雪花为伍,不屑与百花争宠斗艳。老梅新枝,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与人们寄托对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志向高雅是一脉相承的。宋代诗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梅的姿态和韵味描绘得淋漓尽致。
       竹树以清瘦为特色,种竹无须多,有时三两株竹便充满了雅韵奇趣。四季常青的竹生命力极强,春笋才冒出土,不久便会节节生长,年复一年,纤细的枝体与舒张的绿叶总是那么清清爽爽,让人遐思悠远。竹代表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宋代诗人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因此,喜欢竹,也就是喜欢竹的高洁和幽雅。
       竹的妙处在于瘦细稀疏,所以很少有人画成片的竹林,而只需画上三两杆,便得竹的神韵。清代诗人郑燮善画竹,画了几十年,才体会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来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如果在几株竹旁配上怪石,则更有古意。古人还常将竹与芭蕉并列,也是因为竹与芭蕉有相似之处。清代文学家张潮精炼地说,“蕉与竹令人韵”。
       杨柳是最常见,也最宜栽植的树木。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说柳的这个特点。烟与柳总能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春意融融之际,碧水潋滟,烟岚迷朦,轻风吹拂,柳丝摇曳,这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色?形容得更好的,可以用“柳浪”。杭州西湖中有“柳浪闻莺”一景,蝉与黄莺最爱藏在柳树间鸣唱,此景于是就“有声有色”了。
       树,自古以来与人类互相依伴,共存共生。有了树木,有了绿色,人类的历史才会深远厚重,人类的文明才会光辉灿烂,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的丰富多彩。
       愿绿色永存,与我们同在!(佟林)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