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还没有到,就看见大街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葫芦,还有各种颜色的香包、五彩手链等等,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节日的气氛已悄然而至,不由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端午节。
在儿时的记忆里,过端午就是过年之后最开心最喜欢过的节日。那时候就会有好玩的,还会有好吃的,想想都美美地。小时候我虽然并不知道端午节是咋回事,纪念谁,它的来历,为什么要吃粽子、插柳枝挂葫芦,还有五彩线及香包的寓意,但我知道,这些东西,过节时就会有。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更迭和时光的轮回,渐渐地让我对端午节的由来和永久不衰的习俗,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深感无力拯救楚国的危亡和政治理想的无法实现,便投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将一种用糯米做成的食物———粽子投入到汨罗江里,以慰藉这位让人崇敬的大诗人。
其实,真正地让我知晓端午节,还是通过母亲过节之前的那番忙碌。包粽子煮粽子那一定是少不了的大事,另一件从记忆里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事,就是在自家门口的大门两侧插上柳树枝挂上红色的葫芦,这一习俗印在了我的心中。从我懂事的那天起,端午节就是个极富神秘色彩的节日。我清楚地记得,粽子是个奇怪的三角形食物,用一种特殊的叶子,包上一种特殊的米,做成一种特殊的食品。那时,我不知道这粽子是如何加工出来的,更不知道吃粽子还有这样的传说。
小时候,每年端午节早上,妈妈都会早早地带着我和妹妹去爬山,采柳枝和百步草,百步草其实就是一种艾蒿,据说太阳没升起时采的百步草可以治百病,大家早上都会上山去采一些,拿回家煮水泡脚是极好的。回到家,把折回来的柳枝挂上红色的葫芦,插在大门上,特别好看。然后妈妈会在我们的手脖上、脚腕上系上一条条五彩的线,小时候我们不知道戴五彩线是什么意思,就是觉得很好看,听老人们说是可以祛病驱邪、带来好运的,是真是假无从知晓,但寓意还是蛮好的。
香喷喷的粽子是妈妈节前晚上煮好的,淘米、浸泡,接着是一片一片地洗净那翠绿色的粽叶,再一摞一摞地码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备好后,便一个人坐在米盆前,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地包着那三角形的糯米粽子,然后放进大锅里煮,掀开锅盖时扑鼻的粽叶清香,馋得我们口水直流,围在锅边不愿离开。端午节的重点在早餐,早上爬山回来,妈妈会在锅里热好提前包好的粽子,再煮一些红皮的鸡蛋,那时候也不知道鸡蛋皮是怎么变成红色的,也不去管它。吃完了粽子,便把煮好的鸡蛋小心翼翼地揣进兜里,背上书包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真是一场游戏一场梦,顶鸡蛋的游戏战在男女同学间展开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展示着各自绝技,顶破了大头再顶小头,顶破了小头再吃到嘴里头。最终,我的那枚红色鸡蛋成了胜利的王者。这就是我们喜欢端午节的原因,可以吃好吃的,还可以玩好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年来我也一直效仿这些传统的习俗,每逢端午节这天,也会在自家大门上插上柳枝挂上葫芦,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粽子。过去不知道它的用意所在,成年后我慢慢地懂得这个习俗曾让多少代人把美好的企盼寄予在小小的粽子和柳枝上。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年过端午的时候,早上我也会带他去爬山、折柳枝、包粽子、煮鸡蛋,重复着我小时候曾经经历过的那一切,我会告诉他端午节这些习俗的由来,讲一讲屈原的故事,让他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深意、文化内涵,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