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一个多民族家庭的幸福生活

张淳源
2019-10-11
1733
 黄亚光


       一个普普通通的牙克石家庭,竟然汇聚了蒙古族、汉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四个民族的家庭成员。在这个多民族家庭中,虽然各自的语言不同,民族服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美好生活的愿景是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牙克石多民族普通家庭的幸福生活。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团结。而在牙克石市,一个由蒙、汉、鄂温克、锡伯族四个民族组成的17口之家更向我们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个多民族家庭的幸福生活。
     作为这个多民族家庭大家长的任勤、占杰是两位蒙古族老人,他们是伴随共和国成长的一代人。据任勤老人的二女儿文静介绍,任勤老人在扎赉特旗农村渡过了贫困的童年,后来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聪慧的头脑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结识了小他三岁的蒙古族姑娘占杰,并成为了终生伴侣。
     1965年,任勤大学毕业后留在内蒙古大学做共青团工作,而占杰则被分配到锡林郭勒盟的一所中学任教,上个世纪60年代家喻户晓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姐姐龙梅就是占杰老人的学生。
     上世纪80年代,任勤、占杰因为工作需要调入牙克石,并在这块土地上挥洒了辛勤的汗水,奉献了最美好的年华。
     两位老人育有四女一子,家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导下从小就会说纯正的蒙古语和流利的汉语。“母亲常对我们说,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源,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本民族的语言。而汉语作为与周围人交流的语言是必须要学会、学好的。”老人的二女儿文静对记者说。
     时光荏苒,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家庭中除了蒙语之外陆续又开始多了几种其他民族的语言——孩子们婚嫁了,几个不同民族的姑爷和儿媳走进了这个大家庭。
     四个姑爷分别是来自蒙古族、汉族、鄂温克族的小伙子,而儿媳则是位锡伯族的姑娘。
     “每当逢年过节,家里可热闹了!餐桌上会摆满不同民族的特色菜肴,宴席间会听到蒙语、鄂伦春语、汉语等几种语言在交谈,下一代的孩子们则围在一起听大人们讲各民族的民俗和趣事……那真是其乐融融啊!”二姑爷开心地说。
     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兄弟姐妹及亲属之间都非常尊重彼此民族的风俗和生活习惯。三姑爷呼德尔是鄂温克族,他不仅会说本民族的语言,在这个大家庭的影响下,更精通了蒙语和汉语。每逢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瑟宾节,呼德尔总会邀请全家人来草原观看鄂温克族的民俗表演,并请大家开怀畅饮。在这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家庭里,两位汉族姑爷倒似乎成了“少数民族”,岳父岳母两位老人对这两个姑爷也格外照顾,总怕他们在饮食上不习惯。但日子久了,两位姑爷也被“同化”了,已经和蒙古族人一样喜欢吃牛羊肉,习惯于喝奶茶。
     时间的巨轮飞驰向前,如今,任勤、占杰两位老人虽然已经离世,可儿女们及下一代却依旧相亲相爱、互相扶持,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努力工作、学习着……一个多民族家庭的幸福生活折射出的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维护民族团结、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更昭示着只有民族团结才有国家富强。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