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琳
这是一个看似普通的林业职工家庭,然而,家门口熠熠生辉的“光荣之家”牌匾,诉说着这个家庭的荣光与骄傲,他们为国家输送了一位保家卫国的优秀军人。
这位军人的名字叫叶晓寒,2014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部战区哈尔滨飞行学院第一训练旅,担任军械师,现为空军中尉军衔。
教子有方的“秘诀”何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叶玉宝家庭。
今年51岁的叶玉宝是库都尔林业局原林管护所的一名普通职工,妻子是一名知青工,没有正式工作。自叶玉宝1991年参加工作时起,就开始经历林区“两危”,1994年成家后,几个月开不出工资的事时有发生,生活一直很艰难。直到1996年,他们的儿子叶晓寒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八个月断奶后,就交由叶玉宝的母亲照看。叶玉宝回忆道:“我的母亲虽出生在农村,但心地善良,从来都没有和邻居红过脸、吵过架,遇事都是自己吃亏、不争不抢。她没有上过学,不懂大道理,但母亲教育我们就是干活吃饭,不贪小便宜,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要,我家孩子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长大。”
叶玉宝是一个军迷,从他记事起,就受到军人出身的二爷爷和叔叔的影响,喜欢看战斗片的电影,喜欢听战争的故事,他便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爱好的需求,开始订阅一些军事书刊,像《兵器知识》《舰船知识》《航空知识》《军事史林》等。每晚上七点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是叶玉宝至今雷打不动的习惯,他的孩子也是天天在《国歌》的乐曲中度过每一个晚上,叶玉宝笑着说:“当我家孩子还小时,我抱着他看电视,只要《国歌》声一响起,在我怀里激动的两条小腿蹬个不停。”
或许,最好的家庭教育,便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叶玉宝订阅的军事刊物也成了儿子学习之余翻看的课外书,对军事逐渐产生了兴趣。在对待孩子教育方式上,叶玉宝惯唱红脸,妻子唱黑脸,但有一条他们能达成一致共识,那就是孩子的情商教育比智商教育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以身作则,孝顺父母,与邻里关系和睦,同朋友交往真心实意。只要是他们力所能及,都会伸手帮助有困难的朋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没有惯过他,除了吃饱穿暖外,对孩子提的许多过分的要求,进行解释后大多都会拒绝,让他明白为什么拒绝。后来孩子提出的很多要求,都是经过自己仔细考虑的合理需求,有很多时候也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受父母潜移默化的熏陶,孩子也处处替别人着想,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从不攀比吃穿,自信真实、潇洒阳光,在同学和队友之间的口碑很好,这也是他们两口子最欣慰的事情。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一帆风顺。在叶晓寒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他迷上了打电子游戏,虽然没有发展到逃课上网的地步,但是他把大部分时间扔进了网吧,造成学习成绩极度下滑,引起了班主任老师的注意。那时,叶玉宝的妻子正在满洲里打工,接到老师的电话,辞去了工作赶了回来,在孩子身边陪读。孩子虽然收敛了许多,但仍然偷偷去网吧,她就采用最笨的方法,在上学和放学两个时间段,把学校附近各个网吧都查一遍,从网吧中把孩子揪出过三次。最后一次,她忍无可忍,用叶玉宝平时擀面条的擀面杖,狠狠地打在了孩子的胳膊上,打疼了孩子,也打疼了她自己。
许多年后,妻子还对叶玉宝说,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一下万一打坏了孩子怎么办?当时真是失去了理智。但就那一下,让孩子长了记性,再也不去网吧了,学习成绩开始稳步提升,顺利地进入高中学习,成绩在全年级也是首屈一指。叶晓寒的初中班主任还把这件事作为例子和学生和家长们讲:“叶晓寒他妈妈一擀面杖把他打进了军校……”
孩子从军后很少回家,平时也只能通过微信视频聊聊天,而叶玉宝却十分坦然:“我们都做好了心理准备,他已经是国家的人了,先大家,后小家。孩子能做的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奉献给祖国,随时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为他感到骄傲!”
一个普通平凡甚至并不富裕的林业职工家庭,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军官儿子,也让周围的同事和邻居羡慕不已。原林管护所工会主席杨金亮和叶玉宝共事相处了15年,在他看来:“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叶玉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和身边的人。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处处起着党员带头模范作用,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不累’‘我能行’‘让我来’,特别是每年春秋两季森林防火期,他都选择最偏远、最辛苦的路段去巡护,但在荣誉面前,他一点也不争抢,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