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从三方面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新观点

spring
2017-02-11
2394

溯民族精神之源流 辟与时俱进之路径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在世界范围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新形势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于追溯中华文化的源流、探究中华文化的传续、前瞻中华文化的走向,对于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立根铸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凝心聚力,都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通过“四个讲清楚”的持续努力和“三个独特”的科学把握(即“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黏合剂”功能,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另一方面按照时代要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形成基于传统、跨越时空、融通中外、贴近当代、富有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及其新境界新成果,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从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锻造了中国社会魂有定所、情有依归的牢固精神纽带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段话言简意赅,凸显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根”与“魂”的定位,展现了其文化共识和精神纽带的功能。

       从历史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对于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于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于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曾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不断昭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深厚根基,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从世界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突出优势。特别是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的共同困境与难题,中华文化和东方智慧在破解现代化困局、推动生态保护、完善社会治理、健全行政伦理、促进民族交往、强化道德建设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启示和解决路径。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等,立体而系统地呈现出有别于西方传统模式的思维和理念,彰显出中华文化造福人类的巨大潜力,彰显出东方智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在上述两个维度上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与高度自觉,形成了继承、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系统理论,提供了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带领全国人民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奔赴民族复兴征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思想精华,开辟了在深厚传统中取精用宏、固本开新的治国理政新格局新境界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两创”的基本方针。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不仅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时俱进的品质,而且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要求,系统梳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挖掘其中的精华,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加以改造,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等相适应、相协调。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创”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国家文化资源,已经润物无声地进入了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例如,在国家治理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滋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智慧,则彰显出“和谐、和睦、和平”的中国风范,助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构建。

       又如,在社会引导上,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文化传统,强化了中国社会的公序良俗;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发挥了凝聚共识、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

       再如,在党的建设上,为政以德、清廉从政、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廉政文化、修身智慧、敬畏精神、慎独意识、民本思想,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实践和积极健康政治生态的形成;诚心正意、手握戒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提高了党员干部的修身自觉。这不仅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实践新经验,也构成了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的新探索新成效,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形成了继承、阐扬、创造性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战略资源的科学方法论,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话语体系。

       从推进中华文明现代化的角度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明成果,汇聚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通过对中国文化发展理路的深入观察、对中国现代化起点与方向的深刻思考,凝练了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不忘本来是指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根本”。一方面,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变,均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所取得的胜利。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 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底座、是地基,是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地基,文化建设就会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安泰离开大地一样,从根本上失去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阐述着这样一个道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吸收外来是指要始终坚持在文明交流中兼容并蓄、在文化互鉴中海纳百川。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是成就我们民族特色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原因、重要路径。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意即在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大势下,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出发,以批判的精神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以此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不断增加中华文化的广度和厚度。

       面向未来是指始终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更美好的未来提供精神指引。文化应该也必须具有指向未来、更新创造、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能力,如此才能持久推动民族发展、深刻观照人类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越来越展现出世界胸怀和视野,一方面在多种文化互鉴中博采众长,不断把文化上的对外开放提升到新水平;另一方面深深根植于本民族文化,深刻把握中国文化演进的指向,在与世界文明的深度互动中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达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不但汇聚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前景。

       有根可寻、有本可立,一个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正是因为带领中国人民确立了中华民族的“根”与“本”,才能在文化建设上、在学术发展上、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阐扬上确立自己的基本话语、构建自己的命题学说、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凸显自己的价值导向、传承自己的文化精神、展现自己的审美风范,由此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开辟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境界。杜飞进:作者为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