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他是“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和米兰·昆德拉、伊凡·克里玛并称为捷克当代文坛“三剑客”。米兰·昆德拉称其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还宣称“如若有人要为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结束后的时代命名,他必得称之为‘赫拉巴尔时代’”!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于1914年3月28日生于布尔诺附近的日德尼采。上学对于年幼的赫拉巴尔来说是活受罪,他学习不专心,成绩不好,多次留级。中学毕业后,带着母亲的殷切期望、父亲“你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呢”的忧心,赫拉巴尔来到布拉格。1935年,考入查理大学法学院。后来,因战争原因,法学院停课关门,直到1946年,赫拉巴尔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赫拉巴尔本可以过着拥有写字台、大书柜、瓷砖壁炉的上等人生活,但他一生,却如信仰爱情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沐浴着底层生活发出的微光。为了捡拾到“时代垃圾堆”上珍珠般闪烁的小人物的美好心灵,他服过兵役,做过私人公证处助理、仓库管理员、火车站调度员、基金会保险代理员、推销员、钢铁厂工人、废纸回收站打包工等等。工作之余,他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各色各样的人和故事,这些都成了他后来加工创作的丰富素材。
赫拉巴尔虽然从年轻时就从事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创作,并陆续在刊物上发表作品,但直到1963年,他四十九岁时才由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第一本书《底层的珍珠》。此书一问世,随即引起极大反响。他以交谈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普通老百姓十二个故事片断,故事中的几十个人物似乎就在读者身边,使人读来感到格外亲切,给当时较为沉寂的文坛吹来一阵清风。
赫拉巴尔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一些普通人,是他自己与之等同并称之为“时代垃圾堆上”的人。这些人的处境往往很悲惨,可是他们透过“灵感的钻石孔眼”看到的美景却使他们沉迷得如痴似醉。幻景与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正是赫拉巴尔小说的魅力所在。
继《底层的珍珠》之后,赫拉巴尔又陆续出版了《巴比代尔们》《中老年中级舞蹈班》《严密监视下的火车》等。其中,《严密监视下的火车》 叙述一位青年在二战期间偶然成为反法西斯英雄的故事,拍成电影后获奥斯卡外语片奖。
正当赫拉巴尔的文学事业顺利向前推进的时候,1968年8月,外国的飞机、坦克、军队入境,此后,新上台的权力当局像对其他不愿公开表态支持入境占领的作家一样,在他头上狠狠地击了一棒:他的书被作为废纸销毁,根据他的作品《线上云雀》和《为我都不愿住的房子做的广告》拍的电影也遭禁映,参加他生日聚会的人遭到盘问。显然,移居到林中空地小木屋里的赫拉巴尔是无法申辩的。他想死,但不能就这样死去;要活,也不能这样窝囊地活下来。唯一的办法只有写,继续拼命地写下去。
正是在这个对赫拉巴尔来说最无奈、最艰难的时期,他却写出了他全部作品中的顶峰之作《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和《过于喧嚣的孤独》。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赫拉巴尔在创作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作者完全沉浸在一种仿造回忆的虚构世界之中,以十八天的神速,在夏日的阳光直晒下一气呵成了这部离奇而又现实、夸张而又平凡、平静而又撼人的中长篇小说,且至今未改动过一个字。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赫拉巴尔从在废纸回收站工作,认识在那里工作了许多年的打包工汉嘉以来,前后酝酿了二十年之久,花了四年的时间,三次易稿写成的,是一部连作者自己看了都要“感动得流泪”的“忧伤叙事曲”。赫拉巴尔曾表示:“它大概是我最好的一本书”,“我为写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而推迟了死亡。” □一叶
林海日报社主办林海日报国内统一刊号:CN15-0074林海日报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