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加快林区产业人才培训的几点建议

spring
2016-06-08
1712
        □肖建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生态文明地位达到空前高度,这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林区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我调研时发现,目前林区人才总量和质量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国有林区改革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家队伍人才匮乏、后备力量断档,基层单位一线森林经营技能人才数量不足、专业不合理、队伍老化。
        二是培训制度不健全。尚未建立起保障有力的林业人才培训制度,缺乏常态化的培训产业布局,培训机制不灵活,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三是人才培训基础薄弱。尚未建立起符合林区实际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培训基地、示范样板建设滞后,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深入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全面提高林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林区培训产业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为此,我就林区产业培训提出几点建议: 
        一、 要充分认识发展林区产业培训的重大意义
        发展产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职业教育培训是广大务林人最直接最便捷获取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胜任岗位工作需要的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发展产业培训提出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具体要求,对发展产业培训指明了方向。
        发展产业培训是转岗就业的需要。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妥善安置职工。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的原则,对一部分职工直接进行身份置换,转入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对一部分从事林业生产的职工,转入专业服务队伍。无论哪一部分人员都存在转岗就业问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明确要求,要加大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专项培训力度,大幅度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尽管我们目前还处在过渡期,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林区职工的转岗培训任务是相当重的,据有关部门测算,仅富余劳动力就有2.5万人需要转岗培训。
        二、 要建立发展林区产业培训的规划目标
        发展产业培训要以服务林区发展为宗旨,以促进转岗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本土化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努力建设常态化规范化林区产业培训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林区人才队伍;形成精准科学的林区产业培训布局;探索出符合林区实际独具特色的培训模式。到2020年,培训林区处级以上干部500人次;培训科级及专业技术人员1.6万人次;培训林业职工5万人次。每年单位脱产培训调训率不低于40%;每年单位参训率不低于35%;人均脱产培训学时数不低于40学时。这就需要努力建设常态化规范化的林区产业培训体系,形成精准科学的林区产业培训布局,创新培训模式,健全培训制度,加大培训投入,加强能力建设,为加快林业改革、推进转型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基础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三、要遵循发展林区产业培训的基本原则
        分级培训。新型国有林管理机构组建后,按照职能职责确定职级,培训将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权限,对处级、科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林业职工进行分级培训。
        分层培训。根据办班主体和培训机构级别层次,按照国家级、省级、管理局级和林业局级四个层次加强培训管理。
        分类培训。根据党政干部、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所在行业系统的差异,结合国有林区实际情况,将培训对象细分为15类。即组织人事工作者、宣传文化工作者、纪检监察工作者、工会工作者、共青团工作者、财务审计工作者、信访法律工作者、资源监管工作者、森林经营工作者、森林消防工作者、森林管护工作者、规划管理工作者、科技产业工作者、旅游服务工作者、安全管理工作者等分门别类,归口培训。 
        分区培训。结合林区地域特点,综合考虑培训产业成本投入和辐射带动作用,在阿尔山、牙克石、图里河、根河、阿里河设立5个培训产业中心区。 
        分项培训。在产业培训运营中对不同的班次实行项目化管理,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情况设立相应的教育培训项目。分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集中轮训、党的基本理论和党性教育的专题培训、新录(聘)用的初任培训、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在职期间的岗位培训、从事专项工作的专门业务培训、富余人员的转岗培训等。
        四、要把握发展林区产业培训的关键环节
        加强硬件开发,形成产业培训基地。整合培训资源,盘活硬件资产,全力打造“六大基地”。即林区女职工培训基地、林区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全区企业财务人才培训基地、全区生态旅游产业培训基地、全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生态教材资源开发基地、国家级国有林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充实师资力量,把“请进来”讲座拓展为“引进来”培训,实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打造培训产业的双赢。
        加强软件开发,形成产业培训体系。坚持林区培训机构的主体地位,形成培训产业“六大体系”。即以各级党校和职工培训中心为载体,建立健全产业培训组织体系;挖掘林区职业教师、党校理论教员、专业技术骨干资源,组建产业培训的师资体系;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持证上岗制度,制定职业等级与工资待遇挂钩政策,建立健全完备的产业培训政策体系;设立人才基金,加大人才培训的资金投入,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专款专用,通过职工自交学费,社会融资等多种渠道,建立产业培训的资金保障体系;认真贯彻《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工教育培训职责,将职工培训纳入劳动合同,形成产业培训的法律体系;坚持理论武装、党性修养、道德教育、知识普及、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形成培训产业的内容体系。
        加强能力开发,提高产业培训效益。依据木桶原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补短板”式培训与“何处长、用何处”的“扩长板”式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把握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特征,找准人才队伍的“结构短板”和人才自身的“素质短板”,重点培训三支人才队伍。即理论人才队伍,理论人才是所有人才的第一人才;乡土人才队伍,乡土人才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网络人才队伍,网络人才深刻改变社会生活。科学合理安排设置培训课程,探索“互联网+培训”的培训新业态,全力优化人才队伍素质结构,使林区培训产业形成“学科引领、资源优化,重点突出,整体带动”的良好格局,全面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载体开发,创新培训产业模式。改进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集中教育、脱产培训、集体学习、网络培训、自主选学、个人自学等多种方式,运用专题辅导、报告会、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现身说法、交流研讨、结对帮学等方法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抓住全国现代远程教育优化升级的有利时机,运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教育培训,提高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逐步形成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组织调训与个人选学、实体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新模式。
        五、 要加强发展林区产业培训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组织要把产业培训发展纳入工作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整体部署。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成立培训产业发展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加强统筹指导和沟通协调。各级组织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履行主管职能,抓好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抓好培训机构管理者队伍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相关任务,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作者单位:森工集团<林管局>党委组织部)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