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以生态保护建设生动实践  奠基林区新一轮发展

刘雪婷
2017-03-28
1683

在林区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的时刻,重点国有林管理局举办“生态保护建设”大学习大讨论,凝聚共识,提升认识,以思想先导,促进工作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多年累积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成为民生之痛,也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影响着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无论是从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态环境的渴求来看,还是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都对生态保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森林资源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生态承载力、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新期待的直观指标,更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支撑。实现森林资源健康可持续增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林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林区生态建设实践,实现生态保护建设新突破。

天然林是结构最复杂、群落最稳定、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强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好生态,首先要保护好天然林。2015年4月,林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生态保护建设进入了新纪元。让天然林休养生息,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还要加强抚育经营,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提升天然林的质量和功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就是要懂“规矩”,知“边界”,有“作为”。通过严格保护和科学培育,使天然林资源总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着力提高森林质量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重视提升森林组成、结构、功能,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 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进林区生态保护建设,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着力提升森林质量的形势任务,紧紧抓住当前的良好机遇,从政策措施、技术规程、检查核查等各个方面改革创新、协调推进,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着力提高森林质量与效益,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全力推进林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做出林业的贡献。

把先进生态文化理念融入生态健康事业

林业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生态产品,都是最短缺的产品,社会需求和生产潜力巨大。满足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需要着力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既要注重有形的生态产品即林产品的生产,也要注重无形的生态产品,即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噪声、调节气候、吸附粉尘、生态疗养等的作用。林区要承担生态建设的重任,必须强力推进生态项目建设,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生态文化是树立和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我们要热爱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节约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质财富、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现代社会,一些人淡忘了这一传统美德。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适度享受无可厚非,但过度追求物质享受、铺张浪费甚至暴殄天物则是不可取的。在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濒临枯竭的背景下,节约节俭已被赋予生态道义的内涵,打上了生态伦理道德的烙印。应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节俭的美德,狠刹奢靡浪费之风,并有计划、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延长资源的利用周期,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代际公平和永续发展。林区职工更应该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禀赋和有限性,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以索取自然为代价换取过度消费,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消费的文化取向。

生态系统的健康支撑着人类的健康。没有生态系统的健康,难以维持人类的健康。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类健康的破坏,进而成为制约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短板。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发布的《健康星球、健康人类》报告指出,全球生态健康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2012年,全球约有1260万人的死亡与环境恶化有关。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每年高达700

多万。只有大力保护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生态容量,才能夯实人

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清新空气、美丽蓝天和干净水源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生态健康前所未有地变成了中国人的首要追求,成为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成为中国人幸福追求的基础条

件。要坚持问题导向,健全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要注重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发挥良好生态环境增加人类福祉的效益。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生态健康新理念,构建生态健康保障新体系,提供最好的生态公共产品,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维护生态健康、推动绿色发展,既是应有之义,又是必然选择。要围绕这一核心目标任务,从体制、政策、管理、技术的变革着手,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生态健康事业创新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

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国土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和有效保护,生态功能保持稳定,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实行严格保护,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高度,对生态保护作出的战略部署。从“耕地红线”到“生态红线”,不仅是对国土空间保护的一次拓展和深化,而且更彰显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思想认识飞跃与实践路径创新。要以目标为导向,建立起科学可行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判定保护成效,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同时,还要将保护成效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评价考核体系,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的创举,彰显着党和政府的责任与担当,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决战。这就要求生态保护红线不能仅划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更要划在每位领导干部的头脑里;不能只是划完了事,还必须实施严格保护和有效监管,以确保这条红线的刚性,使之成为生态保护的“高压线”。 (周林)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